大家都知道房县黄酒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在最初一直到前几年都还是保留的原浆口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县黄酒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而消费者对消费的热情也是高涨,那市场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宽广;
房县黄酒为了满足爱喝黄酒的钟爱者也是煞费苦心;在房县更是成立房县黄酒协会占地有几十万平方米,类似的大型黄酒企业也有好几家,
随市场每个人味觉的不同,房县黄酒也做出了各式不同的口味;列如:最常见的几类樱桃黄酒、桑葚黄酒、枸杞红枣酒等多种口味的黄酒去满足客户的所需!
“房县黄酒”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公元前827年楚王派诗经作者尹吉甫给周宣王献酒,宣王对此酒大行赞美,并御封为“封疆御酒”以后对有功大臣论功行赏必赏此酒。(后来简化为“房陵黄酒”现在称“房县黄酒”)到了庐陵王时期,“房县黄酒”就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位被流放到房陵(现在的房县)的皇子对房陵的黄酒,痴迷成瘾,餐餐不离其口,并把带来的700位工匠对“房陵黄酒”不断改善,日久竟有了“思饮黄酒三小杯,不辞长做房陵人”的情怀。
“房县黄酒”的制作方法
一、制作酒曲:
制作“房县黄酒”的酒曲,一般都在春季制作,采用野生辣蓼子花,野生甘草,糯米精粉,曲母捏成汤圆大小的颗粒排放在竹编皿具里,盖上鲜甘草椿树叶发酵两天,温度保持在30°左右,发酵好后串起来晾干备用。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一直延传至今。
二、酿酒过程:
酿酒用的精致糯米要用凉水浸泡2-3个小时后盛起来控干水后上蒸笼蒸,待米蒸熟,把蒸熟的米团用水过滤成颗粒;夏季用凉水,冬季用大约24°左右的水,用的这水必须是房县泉水而不是自来水,这种方法叫“淋米”后盘入和糯米对应适当量的酒曲,另一种是把蒸熟的糯米放到相应容器中自动散热、待温度即将散尽且带有少许余温开始盘入糯米对应适当量的酒曲,然后把盘好酒曲好的糯米盛入瓦缸中,中间预留个碗口大小约10到15cm的酒窝,便于发酵好后出酒汁,我们也俗称“酒洑水”,这种没经过勾兑的浮子在酒坛放置15天左右,“酒洑水”就更多了,糯米基本都已经化了浮子,再用一种竹编直筒状,口径在10到15cm,高可以在60到70cm的皿具放到发酵的米缸中,待“酒 糟”(当地的称呼)盛出“酒洑”这种酒我们称为“黄酒洑子”。想要略为清淡一些的,再根据比例可勾兑,这种酒我们称为“黄酒”。
“黄酒浮汁”和普通“"黄酒"的颜色能明确分明,“黄酒洑子”的颜色呈黄色,根据酿制存放的时间,有啤酒黄,深啤酒黄,不管哪一种都颜色酒质都很清澈,口味绵长,口感甘甜纯正,后劲十足,这种酒就是传说中的“三碗不过岗”
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邀几个朋友,围着火炉,温壶“黄酒洑汁”微醺的诉说着那天的故事惬意且温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