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花呗用户发现,在抖音买东西,花呗明明有额度,但即将跳转付款时却失败了。
而“抖音月付”,排在抖音支付选项的第一位,用加粗标红、满减后低至1分钱的力度、默认勾选的小心机,占据了绝对的本场“支付地位”。
距离去年9月互联网巨头们在支付赛道握手言和,还不到一年。
微信接入了淘宝,支付宝接入了抖音,美团也敞开怀抱,接纳了它的互联网支付的朋友们。
支付的破冰,给它们各自的消费阵地带来了新的用户和新的机遇。
但对长在支付上的金融业务来说,却失去了自有场景的护城河。
信用支付作为守住金融资产的第一道关口,「花呗」和「月付」们,都在誓死捍卫自己的营地。
拉响场景之战
一场信用支付的暗战,在2025年变得隐秘又火热。
2025年,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注意力都在现金贷上时,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则忙着为信用支付跑马圈地。
今天,互联网信用支付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花呗的体量以及互联网支付的互破壁垒,决定了它在淘天等阿里的场景里已难以继续下沉,而在一切别人的主场里,还要面对“月付”们的围攻。
花呗、白条的江湖地位自然不用多说,但后来这些互联网信用支付也来势汹汹。 美团、抖音月付…… 今年,人们会发现,不管是点外卖、打车、还是网上购物,各平台支付页面的第一默认选择,都是各种拉满支付优惠的「月付」产品。 它们都在自己的主场里竭尽全力争夺每一个用户。
金融资产的诞生几乎都需要依赖于支付,而信用支付,则是在“支付场景”下占领用户心智的同时,培养其信用消费习惯的一个小动作。
也是未来金融业务生息资产生长的血肉基础。
正如花呗之于借呗,白条之于金条的意义。
从各平台信用支付的“立减”烧钱,到外卖大战后,有网友发现自己“点份外卖居然需要分期还到明年”的趣事,都在说明这场厮杀的惨烈程度。
2024 年,公开渠道信息显示,阿里中国零售GMV 在8万亿元左右、拼多多约5万亿、京东3万亿量级,抖音电商约3.5万亿,今年目标是4.2万亿。
2025年,京东秒送、淘宝闪购、美团外卖等等在外卖场景激战正酣,拼命争夺年轻用户和“未来十年的格局”。
知情人士透露,在支付宝生态里,花呗的使用率大概在20%,而在抖音支付的场景里,抖音月付的使用率则达到了30%。
这个看似差别不大的信用支付率,在叠加这些场景后,将显出无穷的威力。
规模之争 or 利润之谋?
2025年,不管是期待登顶的后来者,还是早已在高处的先行者,都无法逃开金融的增长焦虑。
金融的增长靠最终要靠「交易」。信用支付,是生息资产的必争之地,而场景,则是信用支付的必争之地。
说它们在争夺信用支付的地盘,不如说,它们在争夺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但在互联网信用支付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手来自腾讯系。
在微粒贷的光环下,不被注意的“微信分付”悄无声息,推出这么多年,今年终于基本把京东白条和美团月付追平。
但在微信支付体系中,它想要爆发式增长,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但它没有。
和花呗、月付们都不同,微信分付主打的不是超长免息期,主要是一款按日计息的信用支付产品,偶尔会给一些7-15天不等的免息期优惠。
它第一个把“付费额度”的概念植入了用户的心里。让它在一众信用支付里,拥有了非常突出的变现能力。
分付的创新,也让其他信用支付不得不扬鞭追赶。
今年,花呗、白条、美团月付和抖音月付不光加大补贴开新客,还在大力补贴推广信用付的“分期交易”,试图改变用户分期习惯、创造生息资产。
京东白条甚至在白条取现的基础上,还推出了付费临时额度用于消费。
「变现」,成了信用支付大战中越来越明朗的主题曲。
“大厂们根本不想当第一。”不止一位大厂互金内部人士这样表露过公司在金融业务上的真实想法。
自从明白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出头鸟”会惹来多少麻烦之后,大家都变得更加低调。
比起引发万众瞩目的「规模」,他们更喜欢安全的「利润」。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这几年大家有一种新的默契:
“可以成为第一梯队,但绝对不做第一。”
当然,这是互联网巨头们有选择的情况下。
已经行至高地的,除了守住规模,没有第二个选择。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在线支付鼻祖“Paypal黑帮”当年在硅谷创业时面临的熔炉般残酷的困境:
痛苦探索的技术革命、激烈的同行绞杀、突如其来的监管危机、诡谲难料的市场风云、层出不穷的内部问题……
有关支付的战役,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打赢这场信用支付的场景之役,也许将决定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十年格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