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他们(催收人)一直给我打电话,给我家人和朋友打电话,我吓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案列:
”今年27岁的四川人王女士说起最近的经历,语气中难掩慌乱。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
刚逾期一天,通讯录好友就被挨个骚扰,这种现象在网贷逾期中屡见不鲜。据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5日,与“暴力催收”相关的投诉量已经超过50万条。这些投诉反映了负债群体遭遇暴力催收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许多借款人反映在逾期后,不仅自己接到催收电话,其通讯录中的亲友也遭到频繁骚扰,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根源剖析:网贷平台违规收集信息与催收产业链
王女士在申请贷款时,网贷平台要求她授权获取通讯录信息,否则无法继续操作。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网贷平台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甚至通过隐蔽条款(部分网贷平台将获取通讯录信息的条款隐藏在冗长而复杂的用户协议中,使用小字印刷、加粗字体不明显等方式,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意授权。这违背了法律法规中关于信息披露的明确性要求。)或强制授权(采用默认勾选同意授权条款的方式,强制用户授权获取通讯录信息。)的方式获取用户隐私。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这种未经授权或超出必要范围的信息收集是违法的。
网贷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通常会将债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这些催收公司通过“软暴力”手段,如电话轰炸、短信骚扰、PS恶搞图片等方式,对债务人及其亲朋好友进行骚扰,甚至威胁恐吓。这种模式不仅侵犯了债务人的隐私权,还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等刑事犯罪。
- 《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个人信息保护法》:强调个人信息处理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禁止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 《刑法》第293条:规定了寻衅滋事罪,将“软暴力”催收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围。
- 《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明确禁止“爆通讯录”等行为,要求催收机构只向债务人本人催收。
在司法实践中,因“软暴力”催收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平台罚款等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某催收公司因对债务人及其亲友进行电话轰炸、发送恶搞图片等行为,被认定构成寻衅滋事罪,相关责任人被判处拘役至有期徒刑不等的刑期。(一)用户端投诉渠道:若遭遇暴力催收,负债人可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或通过互金协会平台进行投诉,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证据保存技巧:负债人要注意保存与催收相关的所有证据,如电话录音、短信、视频、书面催收函等。这些证据可能在后期维权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在证据收集齐全后,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合规整改: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贷行业的监管,要求网贷平台和催收公司进行合规整改,明确催收行为的边界,杜绝暴力催收行为。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催收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对不良催收公司进行限制和淘汰,促进催收行业健康发展。
事前刑事合规教育:加强对催收从业人员的刑事合规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规范催收行为。
消费观引导:公众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意识,避免过度消费和盲目借贷,防止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呼吁建立“合规催收”行业标准:明确催收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例如催收时间、催收方式、联系方式披露等。促使催收公司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催收工作,保障负债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逾期未接电话后,通讯录被骚扰的行为不仅不道德,更是违法的。作为债务人,应当积极与债权人沟通,寻求合理的还款方案;作为债权人或催收机构,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催收。只有这样,才能共同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记住:积极面对、诚信履约,才能早日走出债务泥潭,重建生活秩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